(资料图片)
真实的学习需要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,需要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身体验和感受,从而理解学习发生的过程。10多年来,围绕情境创设,我先后开发了环贺兰山荒漠化调查、图们江流域综合考察、长三角海岸带科考等一系列地理实践活动。根据规划,2019年夏天,我与学生面朝西南,向着“蜀山之王”贡嘎山进发了。
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,拥有全亚洲最低海拔的现代冰川。1930年以来,海螺沟冰川消融加速,形成了约2000米长的冰川退缩区。区内,乔利橘色藻、蜀西黄芪、沙棘、冬瓜杨、峨眉冷杉等随冰川退缩年限的增加而先后出现,并在种间竞争中依次胜出,成为独霸一时一方的优势种。我与学生深入此地,是为了寻访这场绵延了近百年的植物演替之争,并试图编写一部大气磅礴的植物编年史。得益于平时扎实的校园调查,学生迅速分小组选样地,从混杂分布的数百种野生植物中找出优势种;他们驾轻就熟地使用仪器测量土壤和岩石,掌握了各优势种的空间布局和环境特征。
但问题还是来了,“样地3的肥力更高,但沙棘却比样地2矮。”一个学生嘟囔道。我提醒说,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,大家细心观察冰川的位置,结合掌握的实测数据,能不能大胆假设、小心求证,推演形成过程呢?过了许久,一位跑到城门洞勘察的学生大喊“我明白了!冰川消融后,依次长出了红藻、黄芪、沙棘、冬瓜杨和冷杉。样地3的土壤既适合沙棘也适合冬瓜杨,冬瓜杨是乔木,它的竞争力强,故而削弱了沙棘的生长”“对对对!同样地,冬瓜杨在样地4长得不如样地3,是因为样地4长出了竞争力更强的冷杉。这就是植物的演替。达尔文说过‘物竞天择、适者生存’”。又一个学生分析。在这样的对话中,最困难的“过程推演”和“机理凝练”环节也被突破了。
每每回忆起海螺沟的往事,我都会想到学生在《蜀山植物编年史》中写下的“从前看别人的学术论文,那一个一个的数据都尽数忽略了,记住的只是最后的结论。却不知,会说话的从来不是结论,而是数据。”正如杜威所说,被经验到的不是经验,而是自然。10多年的地理实践探索,不仅帮助学生去往更大、更真、更复杂的世界,而且也鼓舞我为了自然而教育。
在自然教育的山海中,经由10多年不断实践、反思、再实践、再反思,我逐步形成了“依托真实情境,凝练整合课程”“探究真实情境,培养高阶思维”“置身真实情境,促进素养提升”的进阶式设计思路。以“蜀山植物编年史”科考为例,依托真实情境,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,地理与生物、历史、哲学等多学科进行了统整;探究真实情境,引导学生从共性规律学习拓展到个性化现象研究,从静态分布考察转化到动态演变分析,促进了思维进阶,提高了迁移应用能力;置身真实情境,情境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和表达空间,情境的复杂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意识,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,提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实践能力,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以全面建构和提升。
10多年的自然教育实践探索使我深刻体会到,地理实践活动应“素养导向,育人为先”,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实践技能与方法、科学精神与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;应“实践为线,能力为重”,重点发展学生地理特征的概括能力、地理差异的比较能力、地理综合分析能力、地理关系推理能力等学科能力;应“融合架构,价值为魂”,着力于打通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,让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实现自由的切换和畅通,创设各种条件使“教育塑造人”走向“教育成全人”。
(作者系江苏省天一中学高级教师,中国天文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委员)